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产教融合|《在役建筑与运维智能化》--古今对话,校企共育,智建未来

2025-06-30

(通讯员 邵辰)作为深化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的重要探索,本学期国际工程师学院《在役建筑与运维智能化》课程负责人刘刚教授特别安排历史建筑数字化保护-现代楼宇智能运维-校园设施智慧管理的实践教学链,立体化设计从传统技术原理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闭环,实现所学即所用的教学改革目标。

触摸历史之脉

5月13日走进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让学生们在斗栱榫卯的力学迷宫与昭陵石刻的纹饰图谱中,发现了传统工艺与BIM技术的时空共鸣。清代皇家烫样展区成为最生动的课堂,这些采用热蜡烫制工艺的微缩建筑模型,其精度与现代建筑信息模型形成跨越时空的技术对话,激发了学生们对古建数字化保护的技术构思。


感知科技赋能

5月27日的天开高教科创园之行,呈现了“IoT+AI”赋能的建筑运维新范式。在北京云栋科技展厅,同学们亲见温度传感器如何通过边缘计算自主决策:当会议室无人时,工程师演示的楼宇自控系统,系统能完成照明调节、空调休眠高度自动化和精准化的操作,生动诠释了“双碳”目标下的智能解决方案。硬件开发间的认证墙上,3C与CQC双认证标志彰显着技术落地的严谨性。

见证转型之智

6月27日的天津大学后勤保障与基本建设部一体式报修服务中心参观,揭开了校园建筑运维的“智慧大脑”。后勤部老师展示双校区综合建筑的实时状态如同“数字孪生”般清晰呈现,实现了维修动态与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极大降低运维成本,提高效率。曾需要多人经过数十小时才能巡视检查的校园,如今只需单人4小时便能完成全校巡检,为学生们提供了建筑运维数字化转型的应用实例。

当这些未来工程师既能运用结构力学解析古建筑斗栱的力流传递,又能借助编程优化现代楼宇的能耗时,智能建筑产教融合、跨界融合的育人模式正不断拓展新边界

天津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构建“需求牵引、校企协同”的培养特色,将产业技术转化为模块化课程内容,践行“理论-实践”滚动式特色培养模式,重点强化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兼具技术攻关能力和行业引领力的国际工程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