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求是学部特邀谢辉教授举行“智慧校园海陆空智能无人系统协同作业”项目群宣讲会

2020-04-06

    46日下午4点,求是学部特邀天津大学无人驾驶汽车交叉研究中心负责人谢辉教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以“智慧校园海陆空智能无人系统协同作业”为主题的项目群宣讲。求是学部教学副主任于倩主持宣讲会,学部两百多名学生通过腾讯会议软件在线参与活动。

 

 

谢辉老师首先阐述了天津大学智慧校园海陆空智能无人系统协同作业平台项目群的研究背景及条件,生动讲解了“无人车”、“无人船”、“无人机”等各个无人系统的模块组成,描绘了系统在新校区及其周边的用武之地,清晰地向同学们展示了该项目群的核心竞争力和广泛应用型。随后,介绍了来自各院校强大的指导师资团队,和包括校企合作在内的充沛全面的软硬件支持。最后,谢老师管理科学的维度阐述了该项目管理的完整体系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出口鼓励同学们更多地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

 

天津大学智慧校园海陆空智能无人系统协同作业平台 项目群以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及其周边为研究实践环境,以建设智慧校园为目标,发布10课题方向:

 

项目1陆空无人系统协同火险巡查与救援系统

基本要求:建立基于无人车、无人船和无人机组成的陆空一体化巡查体系,采用视频探测等多种形式,实现新校区校园各角落的安全巡查,尤其是火灾隐患。将侦查信息实时传回中央监控中心。并可根据需要,采用无人系统运送相关救援工具。

 

项目2:无人机-无人车协同校园巡查治安状况,追踪可疑分子

基本要求:建立基于无人车和无人机校园治安巡查体系,采用视频探测和雷达探测等多种形式,侦查校园可疑人员。一旦发现目标,立即将目标信息实时传回中央监控中心。并通过无人机,对可疑目标进行锁定和跟踪,引导校园保卫人员到达现场。

 

项目3:无人机-无人船协同巡查湖面环卫状况及沿河安全警卫

基本要求:建立基于无人船和无人机的校园河面环境卫生巡查体系,采用视频探测和雷达探测及河水抽样等多种形式,巡查河面卫生和水质情况以及可疑情况,将信息实时传回中央监控中心。并通过无人机,收捡和清除湖面漂浮物,维护校园河道卫生。

 

项目4:无人机巡查大楼热力管网设备状态及楼顶太阳能系统

基本要求:建立基于无人车和无人机的校园能源设施巡查体系,采用视频探测和红外探测等多种形式,巡查热力管网、楼顶热力系统等设施的可疑情况,将信息实时传回中央监控中心。并通过远程通信,引导维保人员快速到达现场。

 

项目5:无人车无人船无人机一体化小型物件运送系统

基本要求:建立无人车无人船无人机一体化小型物件运送体系,实现新校区各大楼之间小型物件(例如文件、用品等)快速运送。可使用APP预约,全过程透明监控。通过线路合理规划,达到高效、快速、便捷的目标。

 

项目6:无人车-无人机协同的校园游览VR系统

基本要求:设计VR全景校园互动系统为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专属定制系统,设计充分考虑学校特点和个性需求,为学校师生和观众提供更好的浏览体验。

 

项目7:无人车-无人船协同的餐饮外卖投递系统:

基本要求:针对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面积广,快递员进校区外卖投递受限情况,采取无人车系统研发,满足餐饮外卖投递到宿舍区、办公区,达到半小时内送达目的。

 

项目8:极端天气条件下陆空目标协同识别系统
基本要求:近年来暴雨、强降雪、大雾等极端天气频发容易造成道路积水、路面积雪、结冰、交通事故等灾害造成了诸多的交通隐患点给交通安全运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基于现有事故、隐患及诸多监测数据利用无人机、无人车等尽可能准确地识别极端天气造成的交通隐患点建立一系列针对极端天气下目标协同识别。

 

项目9:无人车-无人机协同的体育赛事直播系统

基本要求:无人机可以多机位多角度针对赛事直播呈现最佳效果;对多人竞技体育训练收集全方位训练数据,更好保障训练效果;保障赛事安全等。

 

项目10:智慧热网云平台

基于对热网的深入理解和多元系统分析及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深度优化及技术集成能力,提出天津大学智慧能源热力大脑基本构架及内核,充分融合国际知名企业DFS全球领先的实用技术,围绕实用性、适用性、先进性、示范性,本着控制成本、技术优先、聚焦落地的原则,联合多方资源,共建智能热网云平台(热力大脑)应用示范同步校内外基地。

 

宣讲会最后进行了交流环节,同学们就项目的组队申报、所需知识储备、项目管理流程和后期成果孵化等方面积极提问,谢老师一一耐心回应机械学院筵丽霞老师也就相关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

 

 

 

 

据悉,在新工科改革实践中,求是学部将第一课堂项目制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等充分结合,重点打造“三类五种”项目的培育路径和载体,创造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此次特邀活动旨在提升学生参与自主科研和创新竞赛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以“项目”促“实践”,通过第一第二课堂充分协同配合的培育模式,培养提升“未来人才”所需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